原质
英语 The Thing 德语 das Dingd
最初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用以命名我们的欲望在其无法忍受的强度和不可理解性上所持有的最终客体——在我们的符号表征的背后,暗中存在着某种最终客体,重要但游离于符号系统之外。
eg 你在吃什么——我在吃东西,“东西”几乎可以指涉任何事物,同时又没有真正指涉任何事物
原质乃是位于实在界深处的核心的不可能性(central impossibility),原质永远避免符号化。主体对原质的追寻便只是在欲望的能指链上的无尽循环,永远也达不成目标。文学文本“‘真正的’意义是由一系列随后的解读构成的”。实证性的原质是不存在的,原质没有先验的意义,其意义都是回溯性地获取的,都是在事后被建构起来的建构的目的是让我们能够对符号结构的扭曲做出解释。
是文学艺术得以滥觞的本原,更是欲望的源头。文学与艺术所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对原质做出回应,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原质是一种匮乏,是被符号阉割之后遗留下来代一个缺口。 让什么去填充那个位置、以什么样的策略去描述和反映那个位置,正是文学对原质所做出的回应。
Eg 贵妇人形象。原质在主体那里制造了一个位置,这个位置承载了主体对自身的被阉割之后的无意识创伤和自我认知的种种想象。一个女人的客体上生到原质的水平、层次,围绕着它,欲望被组织起来。由于被剥夺了所有的真实物质,贵妇人便承担起镜子的功能,主体将自己的自恋理想投射到它的上面。重要的是这个女人占据了原质的位置,而不是女人本身。
原质不等于对象 a
拉康的观点
拉康认为实在界是被符号阉割之后剩下的创伤性空缺和匮乏,其内核抵抗符号化,呈现出一种混沌的、无序的、主体无以接近和支配的状态,任何符号都不能准确说明其意义。
而世界本身是在永远逃避符号化的核心的不可能性的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所谓既定的客观、主体、语言等,其实都不存在。欲望围绕着它编织自身, 而欲望的中心是短缺,是空隙,这一空隙是实在界的剩余。它是欲 望之源,是欲望的对象-原因(the object-cause of desire)是一种在人的思维和语言之外的存在,因此它是不可言说的。
原质/对象 a:主体和符号秩序中的核心短缺
主体无法符号化的东西——即实在界,其中心存在着一个永远抗拒符号化的坚硬内核
在主体原初的世界中被压抑、被阉割的东 西悄悄沉淀下来,成为主体思与行的驱动力
eg 小孩被规训成为男孩女孩,孩子原始的冲动和原初的向往被压抑了(主体在精神上被阉割了),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并不是消失,而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成为主体欲望的驱动力(主体的欲望围绕着它编织自身),但主体并不能用符号对此加以解释。主体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欲望,也不知道欲望来自何方。
主体在进入符号界之前,遭受了符号的阉割,不能被符号世界接受的东西就留在了实在界。
齐泽克的观点
原质的状态纯粹是本体的(ontic),它代表着一个不可还原的本体的过剩,它逃避了间空(Lichtung),即实体在其中出现的本体论的间空:原质还没有成为一个“内在于世的(inner-worldly)”实体而出现于超验的本体论地平线上,就此而言,它是一个关于本体的 X 的悖论。相反,对象 a 的状态是纯粹的本体论的(ontological),即对象 a 作为幻象-对象(fantasy-object)是这样一个客体,它是一个空的形式或框架,规定着实际的实体的状况
符号秩序努力争取动态平衡,但在它的内 核,在它的核心,存在着某些不能被符号化,不能融人符号秩序的 陌生的创伤性因素——原质
原质:本体的 ontic (存在本身,能指)
对象 a:本体论的 ontological (对原质这一存在在存在论层面上所作的关注、揭示和展开,所指)
原质乃是在符号之外,而对象 a 则是在符号之中。
本体论 ontology 是关于存在本质的哲学问题,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系统描述,最形而上的知识。(形而上学指的是超越具体形态的抽象,关于物质世界最普遍的规律的学问)
在海德格尔现象学的翻译中,ontology 译为存在论。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论优先于存在,即是说,先有了对存在的思考,然后才有存在。
- 此在(人)是先于存在论的存在
- 存在问题的优先性有二
- 使得其他存在者的存在向此在的敞开成为可能
- 此在自己的生存向自己敞开成为可能
- 唯当此在存在,才有真理。唯当此在存在,存在者才是被揭示、被展开的。
【道可道,非常道】
- 只要把“道”用符号呈现出来,真正的道就会逃逸
- 只要老子说出了这句话,已经从反面上对道进行了本体论的界定。
- 所以,原质是不可言说的内核,只要试图去阐释它,就意味着我们在原理它。
- 本体论上的对象 a 则是对原质这个本体存在的理论追问。
原质和文学的关联
《易碎的绝对》( The Fragile Absolute )
【前现代艺术:预设位置,填补空白】文学艺术的中心是空无一物的、纯位置的存在,就是原质。前现代的艺术呈现给读者,就是填补原质的空白。
eg 前现代作品中也 hero(主角) 指代主人公,其实已经创造了一个位置,这是一个没有世俗缺点,为了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人。作品就是去找到一个美好对象来满足这个位置的预设。——这个位置就是原质的空白,空白意味着这个位置的虚幻性和不可完成性。现实中没有人可以达到,一旦被推上了那个位置,他就不再是自己,而是原质的替身。——文学高于生活、高于现实、高于人们的认识能力
在现代文学艺术中,已经用 protagonist 或 leading character(主要人物)来指代作品主人公。这体现了前现代文学艺术和现代文学艺术之间的重要断裂。
现代文学艺术,齐泽克包括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两个方面。认为现代主义文学文本的原型就是塞缪尔 • 贝克特的 《等待戈多》
上帝已死——现代艺术也不再接受原质的空白位置——文学中不再有英雄,只有普罗大众——怎样再创造这个空白?
为什么需要空白?艺术要激发人的共鸣,提供想象空间,就需要提供最低限度的空白。
对比空白与虚无:
- 黑格尔辩证法的虚无
- 无是有的对立面,虚无比存在更为根本。
- 辩证法的虚无,是概念的、认知的,是理性分析的结果
- 一个陶罐中间的无是陶罐证明自身存在的自我否定性,陶罐的有是以无为核心建构的。(陶罐把中间的“无”围起来,中间的无就脱离了周围的无,变成了陶罐形状的无,这正是陶罐的价值所在)
- 《精神现象学》中用奴隶证明了证人的存在
- 海德格尔的虚无
- 确定理性的界限,把虚无难题安置在理性之外,只跟主体相连,跟人的存在相连
- 萨特存在主义的虚无
- 俄瑞斯忒斯的空虚感
- 深入人的内心,成为人的行动的前提和起点。虚无是存在的前提和根据
- 齐泽克的空白
- 文学中的空白之处就是安放原质的地方。现代文学已经不预先设置一个空白,而是类似于“戈多”
- 戈多代表着空无性 nothingness 和核心缺席 central absence。戈多占据的位置就是原质的空白
- 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并不展示原质”,只是通过不断的隐喻将原质呈现出来
- 颇具颠覆性的后现代主义则把原质视为具体化、物质化的空洞性,并把它展现出来
原质不等于物自体
自在之物与原质的相似之处
霍金的 《大设计》: 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世界不可知(相对主义立场)。
康德的自在之物 /物自体:来自于逻辑思辨,物自体是一切现象出现的逻辑基础。
原质与物自体之间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方法论:由于我们不可能直接面对原质和物自体,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和诠释都是在隐喻或者现象的基础上,以逻辑思辨而非以物体本身为参照物的。——与霍金的科学立场来开距离
1121 科学知识社会学皮克林:从现存的文化构成出发,重新审视科学实践动机。不再把科学实践当作自足自律的系统,而是将其看成 在与社会文化语境的互动中形成的一个开放的观念和利益结构。
自在之物与原质的区别
1、认识论中的位置不同。
物自体不但整个地是外在于拉康和齐泽克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的,而且也超出了人的经验范围,是外在于主体的,它在我们对现象的思辨和推导中呈现自身。物自体是不能被意识所扭曲的彻头彻尾的异质体。
原质的坐标是在精神分析的想象界、符号界和实在界。原质是主体内部最隐秘的核心,它既存于主体之内,又存于外,是主体内的一个陌生体,却又溢出主体(in me and than me),原质与主体永远纠缠不休。也许在某一个瞬间,原质貌似以某一种符号形式呈现了自身,但它旋即又会消失在无影无踪的虚空乏中。
原质会以某种形式将自身呈现出来。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某种程度上便是我们自身实在界向外在世界投射的结果。我们的现实是被意识、知识、经验、欲望所扭曲过的现实。
2、两者理论诉求不同
康德:限制知识、引导信念(既然物字体和上帝是不可知的,那么只需相信即可)
齐泽克:
==信念(belief)和知识(knowledge)==是很不相同的东西,前者是相信某物或某事会存在,后者则是真正知道某物或某事会存在。——信念属于符号界,而知识属于实在界,我可以通过他者来相信,但是我不 可以通过他者来知道
信念是由符号传递完成的(宣传、洗脑、忽悠)
被符号阉割之后残存下来的实在界抗拒符号化,所以要想因此要想判断某物或某事是否存在,就只能由作为主体的“我”亲自去感知,而由此获得的信息,我们称之为知识。
这些知识之所以能被我们接受,是因为它与我们实在界深处的某些虽然抗拒符号化,但却总是暗中起作用的坚硬内核产生了交集。
欲望的对象不等于欲望的原因
征兆阅读
现代主义的程序是征兆阅读 symptomal reading
征兆:症状、症候。在精神分析中,通过精神病人的语言和行为来发现一些基本的症状,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病人。
弗洛伊德:当某一精神历程由于遗忘或突发性刺激而被压人无意识中时,它总会通过梦、口误、笑话等形式在意识层面呈现出来,这便是征兆。
齐泽克:透过社会征兆,发现符号秩序中不可阐释的、创伤性的内核。更加关注征兆的社会意义,通过征兆来洞察社会的矛盾性和意识形态的幻象本质,并通过征兆揭示的某种例外颠覆意识形态虚假的普遍性。
严格地说,“征兆”是一个特定的因素,它颠覆自己的普遍基础,犹如属(species)颠覆其种(genus)。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基本程序已经是“征兆性的”了:它存在于对相异于既定意识形态领域的崩溃点(point of breakdown)的探测之中,与此同时,对于终止那个领域和获得其成熟的形式,它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每一个意识形态的普适性(属)下,必然包含一个特殊性(种)情形,会打破意识形态的统一,暴露其虚假性。
eg 货币——以拜物教的形式吸引着资本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矛盾的不断计划,从而从内部瓦解该社会。
在文学中,现代主义征兆阅读的目的是搜寻出话语(符号)实践的织体。一个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需要向读者保证文本的符号肌质具有某种隐含的意义(“文以载道”),也就是说,读者预设了没有完全空洞无物的文本(读不出来会是读者的问题,而不是文本的问题)。
现代主义征兆阅读力图通过探测隐藏在细节中和空白处的真理的踪迹来颠覆文学表面上的总体性和普遍性。细节总是包含了某些剩余,这些剩余破坏了真理的普遍框架。
类似于解构主义: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方法的分析,通过找寻那些暗中背叛和颠覆了文本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的踪迹来达到解构的目的。
现代主义文学对原质的隐喻解读,在学理上体现了一种普遍的认知策略,即首先把陌生化的事物看作自有其指涉的隐喻,然后通过一系列隐喻的概念置换,解开陌生化。
原质要得到言说,唯一的途径是通过隐喻置换,将之放入能指链条中。现代主义文学将文本看成原质的隐喻,而现代主义阅读就是要诠释和解读这些隐喻。
对象 a 是欲望的对象-原因
对象 a 不是我们所欲望的对象,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对象,而是令我们的欲望动起来的因素,它是一种赋予我们欲望连贯性的形式框架。
eg 我们看不到电,但能通过仪器测量(对电的隐喻表述),使用电器(被电驱动了的东西)。
对象 a 是一种逃避我们直接的客观的凝视的空无,创伤的符号化,就是对坚不可摧的创伤性内核的符号隐喻。对象 a 总是在符号界和实在界的交界处闪烁游离,构成了原质与符号之间的桥梁。
对象 a 是欲望的原因:
eg 各女生送花是浪漫的一种符号表达→浪漫构成了送花这个欲望形成的原因。对象 a 设定、规范、引导了主体的欲望,主体的言行,是为了对实在界作出应答。
无意识就是他人话语。主体的行为,就是要揣测体现为符号秩序的大他者对自己有什么期望,并尽力满足,以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主体是(客体的以及创伤性内核的)实在界对大他者所提问题的回答,但是主体不能知道对象 a 想要什么(对象 a 是淫荡的 obscene),所以只能不断想象和猜测。
对象 a 是欲望的对象:
欲望是一个没有能指的所指,总是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无休无止。对象 a 漫无遍际的投射(买大房子、买大车子、娶妻生娃,欲望永远不会满足)——隐喻置换,即欲望只是对象 a 的隐喻,在能指的链条上不断置换。遇到确定的对象时,就让我们去欲望这个对象。对象 a 只是一个空篮子(形式框架),主体永远在思考往篮子里面装东西。